上一页                       第二页(共四页)                    下一页


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简介

  金星灿烂,雄碑屹立,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扶摇直上510梯级,纵横磅礴5.23万平方米——这就是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县人民缅怀先烈、悼念英魂和来往人士旅游之胜地。它座落在贤令山麓,南向,雄视县城。陵园于1974年动工,1978年落成,历时五年之久,以后又逐年修建,工程浩大,新颖,布局精美,富有民族风格,绚丽雄伟,蔚然壮观。陵园东西长200米,南北长250米,由牌坊、纪念碑、陵墓、陵园亭组成。
  纪念碑高16米,顶端为红五角星,碑正(南)面题镌“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北面题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南北镶有云石刻铭文。
  陵墓为钢筋水泥结构,封土圆形,直径11米、顶高1.5米,墓室内存放冯光等37位烈士的忠骨。
  1987年6月,阳山县城烈士陵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列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冯 光
  冯光(1921~1949),人称“冯光司令”、“军胆”,又名石生、何达生等,是佛冈县汤塘复兴村人。由于家庭变故,从小饱受家族的歧视,阅尽世态炎凉,养成了倔强性格,立志要改变不平的世道。


投身革命  英勇顽强
  1939年,18岁的冯光在家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潖江青年抗日先锋队。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广州游击队以来,他英勇作战,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屡立战功,职务从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到司令员。
  抗战时期,有一次,冯光和几名手枪队员在西海龙湾遭到敌人的猛烈袭击,几名队员当场牺牲,冯光两条腿也中弹受了重伤,双腿不能动弹,他忍痛躺在稻田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以手代步,艰难地爬回龙湾河岸,于第二天黎明,才爬回司令部驻地,之后便昏厥过去了。
  经过无数大小战役,冯光迅速成长。1944年7月26日,中队长冯光与战友们在番禺市桥植地庄被日军(约四五百人)包围了,冯光主动请战,带领七名战士掩护部队成功突围。在无法冲出重围的情况下,他们8人面对强敌,利用有利地形巧妙地同敌军周旋,顽强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击毙日军70多人,迫使日军无可奈何地撤回了广州,这就是抗战时期远近闻名的植地庄战斗。

罗汉塘战斗  壮烈牺牲
  1948年7月,司令员冯光和政委周明率领“飞雷队”开赴连阳地区,8月16日到达阳山,与阳山起义部队合编,成立“阳山人民抗征自救队”。
  1949年1月22日,国民党阳山县长李谨彪亲自率领三个主力连和一个营以及地方反动武装三四百人,兵分两路进攻小江罗汉塘,我军在冯光司令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阵地战,从天亮一直打到下午三、四点钟,冯光亲自抓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保卫了小江老区。但是,在交火中,冯光司令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张彬同志(连阳中心县委书记)曾作诗《怀念冯光同志》:
  夜临破晓将星坠,君殒汉塘齐悲痛。
  壮丽韩山埋忠骨,归魂欣见满堂红。
  冯光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阳山大地,其英雄的形象永远活在阳山人民心中!


江 风
  江风,原名曹献贤,又名曹烈刚。阳山县阳城镇城北人。1925年出生,少年时代,江风节衣缩食,勤奋学习。在阳山中学读初中时,生活艰苦朴素,经常帮助老师挑水、煲茶、煮饭、扫地。
  民国33年(1944),江风参加阳山中学抗日宣传队,赴阳山县七拱、黎埠、寨岗、黄坌、秤架、青莲、西江、朝天等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4年(1945)1月,受地下党组织安排,离开家乡前往博罗县罗浮山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青年训练班学习,后返回粤北编入何俊才领导的“清远抗日同盟军”,担任文化教员和政治服务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江风随队北上粤赣湘边的始兴、南雄,与王震部队会师,准备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后来,王震部队奉命北上中原,江风随队南下翁源隐蔽、整训。民国35年(1946)9月,成立“粤赣先遣支队”。江风在手枪队工作。民国36年(1947)秋,成立“飞虎大队”,江风任一中队长。7月下旬,江风奉命带领一中队从翁源城东区转移到翁源南部的官渡、庙墩一带活动,带领战士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攻打反动地主、国民党中校张宏程的老窝下榕角村,缴获长短枪7支、子弹及物资一批,同时打开张家粮仓,把粮食分给当地贫苦农民,得到群众称赞。8月,在翁源县溪板乡的战斗中,江风指挥民兵中队用几门土炮,向敌人阵地猛烈轰击,并命令小队长陈富源带队发起冲锋,使敌人无法抵挡,抛下5具尸体,狼狈逃回翁源县城。同年11月,在青塘潭峰寺,江风带队利用菜地篱笆和甘蔗地作掩体与敌周旋,掩护主力突围,把国民党两个联防队打败。
  民国37年(1948)秋,江风调任佛冈县人民义勇大队副大队长。同年11月18日,江风带领一中队在翁源活动,于新江渔溪迳口遇敌,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3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永仪

  朱永仪,字蔷薇,广东台山人,1925年出生于医家门第。其父曾参加过北伐战争。
  读书期间,朱永仪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在台山县女子师范毕业后,到阳江县任小学教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永仪一家迁居香港,她以教员为身份从事地下工作。

义无反顾   深入敌后
  1947年11月朱永仪以革命利益为重,割舍亲人,回到西江部队“飞雷队”担任文书。   1948年6月,她又随部队经四会、清远、英德挺进连阳。8月,部队到达阳山后,立即投入激烈的反“清剿”斗争。她还懂得一些医药常识,部队便安排她当卫生员。她平易近人,战士们都亲昵地叫她“朱女”。11月,冯光、周明率“飞雷队”部分兵力从连州返回阳山,建立全区指挥中心,进一步发展部队。同时,派麦永坚、黄振率猛虎队60多人,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朱永仪主动请求随“猛虎队”深入敌后作战。

顾全大局  光荣被捕
  48年12月初,“猛虎队”胜利开辟了寨岗中心岗、菜坑等新区。当“猛虎队”开到寨岗老虎冲时,被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1000多人包围。部队只好立即突围,突围中朱永仪腿部被敌人子弹击中了,身负重伤,这时,为顾全大局,她对丈夫麦永坚说:“你不要顾我,你身负重任,一定要把队伍带出去见周伯和冯光。”战至黄昏,战士们争着要抬着她冲出重围,但她怎么也不愿意,她对同志们说:“不能为了我,使部队受到更大的损失,宁可牺牲我个人,也要保住部队。”她甚至还要求战士为自己补上一枪。战士们只好把她隐蔽在草丛中。第二天上午,朱永仪被俘了。


视死如归   英勇就义
  敌人把朱永仪关押在国民党黎埠乡公所,并对其软硬兼施,诱供迫供,迫她供出游击队领导人的去向,要她写信劝丈夫麦永坚投降归顺。朱永仪以“不知道”坚决拒绝。
  她对组织安排来探望的人说:“告诉麦队长,我不会背叛他,更不背叛党,敌人决不能从我口中得到什么,请他放心!”
  敌人劝降不成,便露出了狰狞面目,对朱永仪严刑拷打,甚至用铁枝打在她将近愈合的伤口处,痛得她黄豆般大的汗珠涔涔而下,经过几番折磨,她已无力支持,但对革命仍忠贞不移。一次受刑,敌人打得她遍体鳞伤,全身不能动弹,惨不忍睹。同牢的战友都痛哭起来。她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劝慰说:“哭什么?哭是软弱,哭不是革命战士,死就死吧,革命快胜利了!”
  在黎埠被关押10余天后,她又被解押到阳山县城囚禁。国民党县长李谨彪再次对她劝降和拷打,但仍一无所获,便决意杀害她,48年12月底的一天,朱永仪同六七个小战士从容不迫地迈出牢门,步向刑场,她领着难友齐喊口号,唱着革命歌曲——敌人慌了,不敢在白天公开执行,只好改在晚上秘密杀害。
  年仅23岁的朱永仪为阳山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她对党无限忠诚、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光照日月,惊天动地!



洪 彬

  洪彬,女,在阳山中学任教三年,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1月带领学生奔赴“东纵”。1945年,在挺进粤北途中,洪老师被捕。后来,反动派对洪老师威迫利诱,穷凶极恶、惨无人道地伤残洪老师的身体,但她决不向敌人低头,宁死不屈。不久,她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丘微艺

  丘微艺,又名丘能,男,1924年出生于阳山县杜步乡农民家庭,1942年考入阳中初中班读书。在求学期间,他满腔热情参加传播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宣传队和传阅革命书籍的读书小组,对革命有着强烈的追求,对共产党无限向往。1944年回家乡杜步动员群众参加抗日,1945年初奔赴东江纵队参加青年干部训练班。随后,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革命。1948年冬,丘微艺被任为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第四团钢铁连的政治指导员,奉命率领主力队到翁西新江一带开展活动。1949年1月21日,在翁源县新江陈公湾伏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在指挥撤退时,指导员丘微艺为掩护战友安全,坚持退却在后,他奋不顾身,端着机枪扫射敌人,最后不幸中弹牺牲。
  丘微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疆场的英勇战士。在艰险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是当英勇作战的模范。


黄柏远

  黄柏远,乳名黄德远,男,1926年出生,是阳山县原附城黄屋村人。他自小读书勤奋刻苦,成绩超群。1942年以全部考生第三名的优秀成绩被阳山中学简易师范班录取。
  黄柏远在阳中读书期间,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积极参加阳中的抗日宣传活动,经常参加排练抗日救亡歌曲、话剧。
1945年春节后,参加了人民抗日武装队伍——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在东纵第四期青干部训练结束后,被派到税站工作,在艰苦和危险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色按期完成任务。1945年在随队挺进粤北时,途中突遭国民党军队的伏击不幸被捕。敌人把他押解连州途中,用皮鞭打他,他毫不畏惧,大声质问:“抗日救国有何罪?抓我打我,有什么理由?”怒斥敌人:“你们不抗日,还大量杀害抗日爱国志士,你们是……卖国贼,是人民的罪人,国家的罪人!……”后来,敌人发现他是阳中的学生,便找他的亲人去劝他写悔过书,他启发教育亲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没有罪,不要上他们的当,不要为我伤心,要……”。被敌人施以残酷的电刑,并杀害于狱中,年仅19岁。


唐慎典

  唐慎典,又名古顿,男,于1928年出生,1944年考入阳山中学。深受革命烈士黄柏远的影响,于1947年夏天,矢志不渝参加了革命队伍——曲英乳人民义勇队,并参加了“大岭事件”的战斗,积极宣传鼓励群众参加革命。经受了战斗和艰苦生活的考验,他被提升为事务长,同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春,在罗坑一带活动的曲英乳人民义勇队遭到国民党军队、县自卫队及地方反动团队近千人的联合围剿,游击队被迫撤入瑶山。敌人封锁严密,扼守瑶山要道。游击队给养艰难,古顿多次冒险下山筹粮,使部队能在瑶山坚持了二十多天,粉碎了敌人的联合围剿。
  下山后,古顿染上“打摆子”,体质极度虚弱,留在罗坑下洞肖屋农户养病。因反动保长告密,敌人包围村庄,逐户大搜查,古顿料定难以脱身,便拿起一支鸟枪,爬上屋顶。敌人发现后包围过来,要古顿投降,他怒不可遏,端起鸟枪朝领头的敌人就是一枪,由于没有了第二枪的火药,古顿被俘,并于1949年在韶关被杀害。后来,连队首长常用“古顿一支鸟枪抗大敌”的英雄事迹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


陈赞义

  陈赞义,男,阳山中学学生,1945年1月随卢炽辉校长奔赴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投身革命。1945年6月被派回粤北工作,在英德加入罗国勋(罗发)抗日游击小队,任抗日同盟军西北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机枪班班长。北上与王震部队会师时,在英德烟岭乡被国民党187师伏击,奋勇抗敌,最后,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张兴发

  张兴发,男,1930年出生,13岁考入阳山中学简易师范班,1945年奔赴东纵,后任小鬼班长。1949年2月,国民党一个营的军队,纠集地方反动武装一千多人,进入曲江罗坑区扫荡,小鬼班长张兴发同学,奉命带领四位同志,阻击敌人,他们奋勇抗敌,掩护部队撤退完毕,但正准备撤出阵地时,已被敌人包围,情况险恶,他们团结一致,顽强战斗,最后子弹打完,五位同志壮烈牺牲。群众来收尸时,发现张兴发同学右手紧握手榴弹,左手拉着导火线,欲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惜手榴弹未拉响,年仅19岁的张兴发同学已中弹牺牲。当地群众对这位年轻战士,深表敬仰。


黄沛芬

  黄沛芬,男,阳山中学学生,1945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负责游击队的给养工作,1949年7月被阳山县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但他丝毫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敌人恼羞成怒,趁城南墟日,拉他上街示众。他横眉冷对敌人的屠刀,以大无谓的英雄气概走上了刑场,挺起胸膛,慷慨激昂地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呼声惊天动地,激励着各地趁墟的群众,有的妇女低声啜泣着为他送别,当敌人用枪击他时,他喊的口号更响亮。一直呼喊革命口号直到城南墟牛行墩英勇就义!


陈超群

  陈超群,男,阳山中学学生,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在翁源战斗中与烈士丘微艺并肩作战,英勇杀敌,带病坚持了20多个昼夜的艰苦战斗,为革命竭尽全力,用尽最后一口气,牺牲在翁源。


上一页                       第三页(共五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