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8日《阳山科普》第七期
返回
人工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味鲜肉美,营养丰富,它不仅是宴席上的佳肴,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均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在日本更是供不应求。所以,人工养殖泥鳅出口创汇潜力大。据不少农村养殖专业户经验证明,人工养殖泥鳅,是立体地利用鱼塘、稻田,使鱼塘、稻田增值,行之有效的致富门路。其投资少、风险小、花工少、见效快、效益高,值得广大农户试一试。现将人工养殖泥鳅技术介绍如下。
一、建池消毒。
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静水体软泥底层。因而建池时应选择座此向南、土质好、不渗漏、无污染水流入、管理方便的地方。若用鱼塘、稻田养殖,应加高、加宽、捶紧塘基、田埂,并在进、排水口装防逃设施。有条件建造养殖池的可用1:2水泥沙浆砌石、砖。池深80厘米,。水深40厘米,底铺20厘米厚的肥泥,以供栖息。无论是鱼塘或稻田或养殖池,中部都要设深30~50厘米,面积4~6米 的鱼溜,以备水温过高或水量不足时作为隐蔽场所,也是作为最后起水,捕捞之用。养殖池选、建好后,按每亩面积。施入生石灰50公斤作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并适当施些猪牛粪肥,以培肥养殖池的水质。
二、放种投饵。
种鳅应选择无病、无伤、半两以上、体质健壮、肥大腹园的二龄以上性成熟的泥鳅。放养前,最好用3%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每亩放养量2.6-3.3万尾为宜。养殖其间,若是稻田、鱼塘养殖的,由于稻田的施肥和鱼塘的投饵,可促使水蚤、蚯蚓、摇蚊幼虫的繁殖,完全满足泥鳅的摄食,不必专门投饵了。若在养殖池养殖的,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动物性饵料,如田螺、蚕蛹粉、动物内脏等。还投放部分植物性的饵料,如米饭、糠、菜叶等。
三、换水防病。
泥鳅生活适温为20~30℃水温15℃时食量增加,25~30℃时捕食强烈,生长迅速,超过30℃或低于20℃,摄食减退。所以,在养殖期间要经常注意水质和天气的变化。一般水色以褐绿色为宜。若发现泥鳅时时窜出水面和在闷热、雷雨天气,泥鳅出现浮头时,应及时注进新水增加中氧气,泥鳅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和腐鳍病,可分别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菌素溶液浸洗10分钟。此外,对水蜈蚣、夹子虫等敌害,可用煤油以灯光诱杀等办法除之。
四、收获方法。
泥鳅从鳅苗到长成,一般需10个月左右,养得好的亩产可达1500~3000公斤。收获时,将稻田、鱼塘、养殖池水放干,放干后泥鳅多潜入鱼溜周边和底泥中,用铁锹挖出既可。若在养殖期间捕捞,可用泥鳅笼投饵诱捕也可获得。
赵镇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