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廿载回眸
勤耕细作果满园
——阳山诗社成立20周年回顾



  阳山诗社成立于1993年12月26日。20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克服了种种困难,扫除了层层障碍,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阳山的大地上发芽、破土、生根、成长,到现在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诗社的园圃结满了硕果。经过20年的辛勤耕作,被誉为国粹的中华诗词,传遍了全县城乡各地,吸引了一批批诗词爱好者加入诗社行列,让中华诗词在阳山复苏、振兴,推动了阳山县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学创作走向繁荣。为此,我们特对阳山诗社20周年的经历进行回顾,并以此作为阳山诗社20周年诞辰的献礼!返回

绿水青山奏韵声

  阳山是一个地处粤北石灰岩的山区县,又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县。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第一次被贬,就来到阳山当县令。自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阳山,都留下了大量的景韩诗文和歌颂旖旎的阳山自然美景的诗句。到现在,县城贤令山的石壁上,仍然保存着这些诗句的石刻达百方以上。可见,中华诗词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阳山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返回
  可是到了最近的几十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阳山县依然是韩愈当年所说的:“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经济十 分落后,曾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予以扶贫开发。党政领导操心的是如何使农民不挨饿,县内根本听不到铿锵的韵律之声。
  改革开放以后,县党政领导解放思想,大开山门,筑巢引凤,发力带领阳山人民走脱贫致富奔康之路,阳山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字号贫困县的帽子甩掉了,经济发展了,县党政领导的思路开始注意加强县的文化建设了。县委希望县政协牵头组建一个诗社,团结全县诗词界前辈和诗词爱好者,继承和发扬韩愈及历代文人留下的传统优秀文化,推动阳山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县政协召开了主席会议,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一个由县政协直接领导的、阳山县诗词爱好者自愿参加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群众团体——阳山诗社诞生了。返回
  正当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1993年12月26日,阳山诗社在县人大常委会议室举行了成立大会,时任县委副书记伍杏容、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雪江出席了会议,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王业来代表县几套领导班子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对诗社今后推动全县文化建设寄予厚望。包括诗社社员、县直机关部份单位和社团的负责人、县外来宾共有10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十分难得的是,曾于上世纪40年代在阳山工作过的、岭南派诗词元老莫仲予老先生闻讯后,决心旧地重游,带领着省里一批著名的诗书画家,莅临指导;韶关诗社一班诗人、英德诗社的一班诗书画家到会祝贺。连县文联和宾于诗社发来了贺电,远在湖北的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著名诗词家叶钟华寄来了他撰并书的贺诗。陈永正先生在大会上致了贺词,并以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的身份,当场同意阳山诗社加入该学会成为团体会员的申请。大会结束后,群贤雅集,挥毫泼墨,畅抒情怀。到会的诗书画家给阳山诗社当场留下了一大批贺诗、贺画、墨宝。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阳山诗社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就一直受到省内以至省外诗词前辈、名家的关怀、爱护与支持。返回
  20年来,诗社先后召开过八次社员会议,选举了五届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选出刘英杰任社长,潘沧、蔡景康(诚轩)、欧阳峻峰、麦文泉为副社长、罗汝耀为秘书长、习之(志鹏)任《阳禺诗刊》主编。以后各届理事会人选变动不大,刘英杰一直任社长到现在。从第四届理事会开始,补充了江家秾、陈赞夫、吕汉英、梁诗泉为副社长。到了第五届,理事会便增选了刚退休的教师文火炎和属中青年的女诗人叶丽娟为副社长。诗社的发展从此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返回
  在习之(志鹏)、潘沧、蔡景康(诚轩)、罗汝耀、陈赞夫等老一辈诗人早期辛勤耕作下,经过几届理事会主要领导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全心在阳山传承中华诗词薪火的努力,现在全县城乡遍布着喜爱诗歌、学写诗歌、吟诵诗歌的浓郁气氛。从普通农民到一般干部,从退休干部、教师到党政科级、处级干部,从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翁,都加入了诗词创作的行列,他们以纯朴的真情、切身的感受,以“重新认识阳山”的态度,写出了一大批歌颂阳山今昔变化、显示脱贫奔康的雄心壮志的诗歌。一批社员,还把自己原创诗词自费结集,印成小册子广泛交流。社长刘英杰写出了80多首《阳山竹枝词》,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分成了五个部份,写尽了阳山的今昔变化、独特优美景色,阳山的每个乡镇特点、阳山习俗,并在新华书店、各旅游景点出售,产生了巨大反响。事实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广袤大地上的小草,一遇到春风就蓬勃生长。中华诗词开始复苏、振兴,全县的青山绿水,到处都奏响了和谐的韵声。返回

丫髻朝阳歌盛世

  为使社员和全县广大诗词爱好者的作品有个展示平台,便于传播和交流。从诗社成立之日起,就决定出版自己的刊物《阳禺诗刊》(后改名《阳禺诗词》、《阳禺诗苑》),32开版。每年出4期,每季末出版。到了2013年9月,合计总出版了72期。20年来,我们这本诗刊每期都无偿赠送给县直机关科级以上单位领导阅读,并分送乡镇领导、全县中、小学以至幼儿园,乡镇文化站和关工委,县关工委领导成员,让社员和县里诗词爱好者自己的作品广泛传播,从而激发起爱诗、读诗、写诗的热潮,让中华诗词在全县得到普及,推动了县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走向繁荣。返回
  《阳禺诗苑》每期都需印刷一千册,不仅在县内赠阅,还寄赠给外地的作者、友好诗社和诗友,从而以诗会友,让我们结识了一大批省内外诗词名家,他们都经常给我们寄来高质量的诗词作品,让我们本土诗词爱好者大开眼界,提高创作水平。各地诗友和诗词名家,通过阅读我们诗刊中本土作者的作品,知道了阳山的今昔变化,了解到阳山的风土人情和旖旎的山水自然美景,了解阳山县领导大开山门吸引客商的政策,从而宣扬了阳山,扩大了阳山在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了一批批的客人来阳山观光、游览,助学、扶贫,以至投资办实业。在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团体会员经验交流会上,萧耀堂会长曾多次说:“阳山诗社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山区县,坚持长期以季刊形式出版诗刊,难能可贵!”并赞扬阳山诗社脚踏实地为当地办实事,从而解决办诗社的诸多困难,是一条好经验,号召其他团体会员向阳山诗社学习。
  在已经出版的71期诗刊中,我们遵循“双百”方针,坚持“两为”方向,所刊登的诗词内容,基本上都做到政治上奏响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艺术上“海纳百川”。不仅登载古体诗和格律诗词,还容纳山歌、新诗、儿歌、打油诗,以至草根阶层的顺口溜。只要是思想表达健康、文词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刊登。目的是鼓励本地作者的创作热情,适应当地大多数群众的文化水平,让广大群众既受到“阳春白雪”的熏陶,也能吟诵他们喜爱的“下里巴人”。从而满足本地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要求。返回

言传身教育人才

  凭借着《阳禺诗苑》定期、准时、不间断的出版、赠阅。20年来凝聚了诗社老一辈领导人,让中华诗词在阳山普及、复兴的心血。他们以自己深厚的诗词功底,深入浅出地把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写成书面,逐期刊登于诗刊的“艺苑探幽”栏目中向社员和诗词爱好者传播。对全体社员学习格律诗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他们还将自己多年来写的诗稿结集成书,刊印发给社员学习。例如罗汝耀的《罗汝耀诗词选》、潘沧的《萍踪吟草》、习之的《习之作品选》、梁受英的《梁受英诗词选》、叶添的《留春》集、蔡景康的《诚轩泰然诗词选》等,从而潜移默化,使社员的写作技能逐步提高。诗社还编印了一本《诗词律》,购买了广州诗社编印的《诗词韵》、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编印的《中华新韵府》韵字袖珍版、《诗韵新编》等工具书发给社员学习、使用。社员们和县内广大诗词爱好者从而受到启蒙,从爱看诗到学写诗,从不懂格律到写出像样的格律诗,还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已故副社长陈赞夫,为培育和扩大县内诗词创作队伍,对一批初学者进行言传身教,经常在自己家中接待初学者的到访,给他们面授诗词基本知识,一起对初学者的作品进行评论。在他耐心的指导下,这批初学者的水平迅速提高,多人已成诗社的新骨干。返回
  20年来,我们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促进社员们的创作水平提高。所谓走出去,就是让《阳禺诗苑》走出去,向省内外友好诗社、诗友寄赠我们的诗刊,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将他们投寄回来的作品在诗刊上登出来,作为我们社员的正面学习教材。也鼓励社员利用个人条件,走出去结识友好诗社或诗词名家,向他们学习。所谓“请进来”就是同一些友好诗社开展联谊,邀请他们前来阳山采风、雅集,让本地社员就地学到知识。清远诗社的一批诗人,广州荔苑诗社的20多位诗书画家,都曾前来阳山采风。我们派人陪他们参观了韩愈遗迹,游览了连江风光,他们不仅给阳山诗社留下了一批高质量的诗书画作品,广州市有名的诗词家蔡泰然,还对我社的骨干成员进行了当面的指导。我们又趁着应邀前来参加县里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文化名人,让诗社的新骨干同他们见面,向他们请教,虚心接受他们面对面的指导,与他们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目前,我们诗社已经有了一批新的骨干份子。有三人已被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其中叶丽娟还成为该学会今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三个人都成了我们诗社的现任副社长。返回
  近年来,大多数社员的诗词写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阳禺诗苑》每期都有大量稿件。社员们还向省内、外以至全国性的诗词刊物、报刊投稿,被刊登过的诗词有近千首之多。在各种诗词竞赛中,有20多人次获得过全国性竞赛的优秀奖、金奖、特别奖。诗社成立时才初学写诗的社员中,已有好几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自费印成小册子在县内广泛交流。

服务当地办实事

  阳山诗社成立初期是个“三无”单位:一无办公地点,二无办事经费,三无人员编制。仅靠几名热心的退休老人支撑着,日常任务是组织出版《阳禺诗刊》。有人调侃说:“诗社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容易枯干,不如早散伙好了。”当时社里的几位领导决心顶着压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为当地服务,推动阳山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诗社做出成绩,才能感动党政领导,并依靠他们才能使诗社遇到的困难最终得以解决。从此,我们便通过研究、分析,抓准了县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需要突出文化为“触媒”的事,在文化方面扎扎实实,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做。
  阳山县要发展经济、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就要立足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我们凭着同县主要领导熟络的关系,建议发动全县开展了“重新认识阳山”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全县上下认识到阳山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独特的垂直气候资源,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还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是一块未开垦的旅游处女地。1999年,县里为向外推介阳山的旅游开发项目,委托诗社组编《畅游清远》丛书的阳山卷。我们立即组织了10多位社员,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到人,分别对贤令山风景区、秤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江80里画廊风景区(即“两山一水”风景区)的每个景点,都以散文或游记等体裁写成文章,前后仅花了10个月,就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县领导接到这本书都表示十分满意。返回
  阳山的旅游景点都是纯自然的或历史遗留的人文景点,极少人工雕琢。然而再好的景点没有相应的文化加以显示,就只能像哑巴一样引不起游客的兴趣。为了突出各景点的文化品位,我们对慕名前来游览的一批批文化人士、著名的诗书画家进行导游,与他们结成朋友,请他们给各景点配上相应的诗词、书法或绘画从而显示各景点的文化特色。因此,全县的旅游景点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有效地配合县夺得广东第二个旅游强县称号,让旅游强县成为阳山的名片。返回
  为了推动阳山群众性文学创作的繁荣,20年来,诗社除了组编出版了《畅游清远·阳山卷》,协助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熖出版了他解放前到新世纪写的诗、文集《园畔集》外,还出版了一批诗社参与或直接撰写、主编的本地乡土作品。如主持出版了原县委书记李子德、原县农办主任陈宗营合著的《阳山行诗草》,原人民政府县长罗水钦自著的自传《人生掠影》,同南方大学阳山校友会合办,出版了纪念南大校友参加阳山土改50周年的诗歌集《阳山恋》,唱出了外籍人士来阳山参加建设的“阳山恋、恋阳山”的深情歌声。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协助习之正式出版发行了《论韩愈写于阳山的诗及阳山历代景韩诗》、《习之作品选》和《韭岭撷英》三本书。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成为阳山文化创作繁荣的标志。返回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一生多次被贬,但他在贬地居留的时间以在阳山令任内最长,从公元803年冬抵任后,直到805年春夏之交离开,前后一年又四个月。他在阳山留下的遗迹、遗墨及在阳山写下的诗、文、历代文人的景韩诗文,不少都鎸刻在县城北面的贤令山上,是全国韩愈遗迹最多、保存最好的地方。多年来,海内外的韩学专家、学者,都想齐集阳山,瞻仰韩公遗迹。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新世纪的到来,广东省委发出要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要求各县也建成文化强县。县领导也有意打造“阳山韩愈文化”这张名片,以名人效应加速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向县领导建议、争取在阳山召开一次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县领导认可了这个建议,指定诗社一批骨干成员协助县有关部门做好会前的准备。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正式争取到了在阳山召开“2005年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韩愈离任阳山1200周年纪念会”的主办权。并使当年8月26日到28日的大会,办成了有中外专家、学者73人,省内外领导、嘉宾100多人参加的大会,被认为是百花齐放、开拓创新、成果丰硕的会议。韩愈文化成为阳山县又一张名片。返回
  由于20年来,我们以办好诗社为目标,坚持办社与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办实事相结合,脚踏实地为当地服务,以“有为”的实绩, 取得了诗社在各级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如今,县领导将诗社与县关工委、县老促会同样对待,一起安排在县老干部服务所设办公室,添置了办公枱凳、书橱,安装了电话、空调,免除了我们的水、电费用。诗社的办公费、《阳禺诗苑》的印刷费,每年都得到了县财政拨款。虽不十足应付所需开支,但不少县直机关、乡镇的领导,都时有给诗社以经济支持。已经调到清远市当市委副书记的原县委书记钟旭城,已经调到清远市任副市长的原阳山县委副书记杨瑞先,得知我们诗社经济上有困难时,都曾在市里想办法调动资金回来支持我们。诗社虽然没有行政事业编制,但有一批退休老人长年累月在诗社当义工,他们不求名利,为诗社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所长。如近年才退休的县政协副主席江家秾,主动当诗社副社长,努力替诗社在经济上开辟财源,还提出不少具有新创意的建议,让《阳禺诗苑》改版,焕发出新的面貌。退休教师冯熙钧、李玉书、黄开松、陈其活、黄邦先及退休干部文继尧,都已经是古稀以上年龄的老人。但都认为在诗社当义工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分别物色爱好诗词的新秀,引导他们参加诗社,扩大社员队伍。同时,积极为《阳禺诗苑》组织稿件,自觉分工,做好来稿登记、整理送审、诗稿打印、多次校对,以至出版后的分发赠阅、封送邮寄等日常琐碎事务,都做得有条不紊,保证《阳禺诗苑》准时发到受赠者手中。
  正是:
  朝阳丫髻总多情,绿水青山响韵声。
  廿载传承风雅颂,宏扬国粹果盈庭。

  让我们继续努力,以科学创新精神踏实工作,使中华诗词传遍阳山大地,为把阳山建设成文化强县作出新的贡献。


阳山诗社理事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