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数百年的阳山进士冯韶泰_阳山风光_本地历史文化
返回


失落数百年的阳山进士冯韶泰
本栏目资料由黄远奇提供

----闲居山野,纵横网络,研习乡土文史,时有惊人的发现。时常,沉醉其间,聊以为乐事。
  纵观古今《阳山县志》,仅载本县千年科举仅三名进士:宋代雷庠,明代周凤仪,清代郑士超。2012年,偶读《全元文》、《全明文》,新发现元代阳山进士冯韶泰(又名朝泰)。元末明初陈谟《海桑集》卷五《赠进士冯韶泰序》:
  洪武庚戌,仆校文广东,归驿抵韶,始与阳山学者冯君韶泰谐晤于舜峰之下。其人磊砢而英俊,其论议卓有器识......壬子孟陬,君惠访予于白下僧舍,相劳苦外。问近况,则以《周易》贡于乡,上春官矣。复求赠言......韶(今韶关市)古百粤也,三代以前,夔取磬材于韶,涵濡圣化尚矣。秦汉而下,以武壮隋,莫如麦铁杖;以文佐唐,莫如张曲江。韶泰得于耳目之见闻,习于义方之涵育,非如崛起草莱而倖致通显以荣耀桑梓者也......
  近年,此文选入《全元文》卷一四四七、《全明文》卷七一。
  陈谟(1305~1400),字一德。江西泰和人。隐居不仕。洪武元年(1368),征至京师议礼,学士宋濂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广考试官。著有《海桑集》十卷。
  按上文所述,洪武庚戌,即洪武三年(1370)。是年,陈谟到广东主持考试,归途经韶州(今韶关市),见到阳山县学者冯韶泰。交谈之中,陈谟十分欣赏冯韶泰的学识志向。二年后,他们再度相遇于京城(今南京市)白下的寺庙。此时,冯韶泰再次考中进士。此时,一同入京考试的可能还有番禺学者李德,李有《寄冯朝泰》诗:
  金陵昔会面,一别渺无音。
  故国秋云合,大江春水深。
  宦情同契阔,老景各侵寻。
  纵有衡阳雁,何由写宿心。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博览群书,精通经学。明洪武庚戌(1370),精通《尚书》,授洛阳典史,历济南、西安二府经历,改湖广汉阳教谕。
  据《连州志》等所载,冯韶泰系元末明初的连州阳山县人。
  冯朝泰,又名韶泰。阳山县人。元朝至正五年(1345)、明朝洪武五年(1372),二次考中进士。明洪武六年(1373),以大名府同知兼开州知州。期间,重修濮阳城的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