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现存状元、榜眼与探花的手迹_阳山风光_本地历史文化
返回
阳山现存状元、榜眼与探花的手迹
(本栏目资料由黄远奇提供)
阳山县无状元、榜眼、探花是不争事实,就进士历宋明清三代也仅有三人。可见,尽管吾邑早为韩文公过化之地,而千年科举确不甚了了。近来,私下挖掘、整理乡土文化过程中,发现县内尚有状元、榜眼、探花的手迹历经风雨而幸存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状元手迹
在今阳山县城北的北山寺内,有“忠孝廉节”石刻,字宽三尺,高四尺,无题名落款。按清代《阳山县志》记载,相传为状元文天祥手迹,然而由来不详,仅说原在县学宫明伦堂,有残缺。嘉庆五年(1800)十二月,知县王有年又摹刻之,并于次年嵌于城隍庙大门左右。建国后,移至北山寺内收藏。2004年由阳山县博物馆收藏陈列。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刑部郎官、湖南提刑、赣州知州,官至宰相,封信国公。遗有《文山集》。文氏擅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
稽之文献史料,文天祥从未涉足阳山,故其手迹自是后人临摹而来的。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任湖南路提点刑狱,时南宋已岌岌可危。一天,自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来到长沙孔庙,于文圣人孔夫子面前书下“忠孝廉节”,以明心志。后来, 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南侵,文天祥起兵勤王。次年,擢宰相,奉命议和被扣。旋脱逃,至福建、广东等地募集将士,抗击元军。后兵败被俘,终以不屈被害。其《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就是“忠”、“节”思想的写照。近年,湖南江永县上甘棠村也发现此题石刻,而阳山的文氏石刻仍鲜为人知。
二、榜眼手迹
在今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有多副石刻对联为末代榜眼朱汝珍所撰并书。(一)正大门联:横额“学发公祠”,联曰“学道积躬,量涵若海;发祥启后,德荫惟均”。(二)中厅门联:横额“世仰儒宗”联曰“史笔编通鉴,儒家集大成”。(三)右厅门联:横额“沛国名家”,联曰“阳山绵世系,沛郡衍家声”。还有一些对联无署名,极可能也是朱汝珍所书。
原来,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朱汝珍在宗人、南洋巨富朱海均盛情邀请之下,至七拱乡大禾岗参观朱海均新修建的学发公祠。“见其宏壮之规模,为我北江数府州所未有......周览县境,又觉其风俗淳朴,物产丰赡,而山川灵秀之气磅礴郁积,故不少豪杰有志,不自菲薄之人心焉羡之”(朱汝珍撰《民国<阳山县志>序》)。于是,朱汝珍慷慨挥毫,连书数联。
朱汝珍(1870~1942),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县(今清远市城区)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转南书房行走、实录馆总校官等职。民国初期,跟随溥仪小朝廷,编纂皇室档案。1924年之后,辗转北京、天津、清远、香港等地,曾任侨港清远公会会长。其书法兼学王、柳、欧风格,而又自成一家,深受文人雅客的喜爱 ,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
据说,时至今日尚未发现有一座建筑之中能拥有如此多末代榜眼朱汝珍的墨迹,难怪慕名而来的文客旅人,不绝于途。
三、探花手迹
在今阳山县青莲镇江佐村沈姓农家门前的简陋鸡埘下,垫着一块刻有“广州会馆”的石刻,有谁知道这是探花罗文俊的珍贵手迹呢?
据说,这石刻系原青莲墟广州会馆的门匾,“文革”时期不幸沦为任人践踏的石桥。沈老先生知道此是南海状元(误,探花)罗文俊的手迹,殊为宛惜。他甘冒风险,出钱请人修一桥而代之,将此石移回家里珍藏。后来,此举深受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广勇等人的赞许。
罗文俊(1789~1850),字泰瞻,号萝村先生,广东南海县绿潭堡(今南海区南庄镇罗园村)人。清道光二年(1822)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詹事府詹事,又出任山东、浙江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工部侍郎等。著有《绿萝书屋文集》。
今青莲“广州会馆”石刻的落款已缺失,不见书者姓名。幸题头有“内翰之章 道光二年壬午岁季冬吉旦立”字样,“季冬”即农历十二月,与罗文俊于嘉庆二年中探花后授翰林编修的时间、官职均相符,时南海县属广州府,又与沈先生所说吻合,可以认定此石刻当是罗文俊的手迹。
有学者称,罗氏书法潇洒俊逸,求字者颇众,流传至今的却甚少。今南海区博物馆存其真迹一联,还有乐昌坪石“广同会馆”对联、佛山梁园堂匾和广州“大新街”石匾等,而青莲镇的“广州会馆”石匾至今仍在风雨中冲涮、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