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坚配乐

明朝扬州都督—唐鑑
唐胄绩根据明史资料、唐氏族谱整理撰稿

  明朝初,华夏全国,天翻地覆,岩口出了个唐都督。
  唐鑑,于元朝至正年间,出生于四会县雷乡峒三丫塘,明朝洪武三年举家迁移阳山县七拱岩口居住。(点击任意画面返回)
返回   元朝末年,蒙古族统治者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加上灾害连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统治阶级。尤其是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唐鑑加入了朱元璋这支队伍。
  1356年3月朱元璋的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南京),改名应天府。以应天府为根据地,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又采纳元池州学正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加强政权建设,发展生产,保证军粮供应。后来又在刘基(伯温)、宋濂等儒士的配合朱元璋。势力不断巩固与壮大。此时元朝的统治地位已趋于土崩瓦解,虽有一些地方官仍效忠元廷,但基于自守。与朱元璋争雄的对手,主要东北面张士诚、西面陈友谅、南方的陈友定和何真。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张屡战屡败,许多部将投降了朱元璋。西面的几支残余的元军一击即败。1363年,朱元璋军与陈友谅爆发著名的鄱阳湖水战,激战结果陈友谅中流矢丧命,朱元璋取得全胜。这仗确立了朱元璋在应天府霸主地位。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称帝。第二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随后,朱元璋又为表彰有功将领,大封功臣。唐鑑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嘉封为扬州都督。
返回   明朝建立后,全国的统一还没有实现。除了元朝残余势力外,西南面有四川和云南的地方势力,东南有福建陈定有、广东有何真及盘踞粤北瑶族武装势力。因此,朱元璋要统一全国,展开南征北伐。
  明洪武元年,唐鑑奉命率兵南下,驻扎在广东四会一带,与广东地方武装展开战斗,他指挥得当,在较短时间内就打了不少胜仗,广东大部分的地方武装势力都归降了大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唐鑑再奉命带兵北上进入阳山“平瑶乱”,由于经历过南粤多次的战斗,积累了经验,加上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智勇双全,很快把“瑶乱”平定。因而,阳山局势稳定,百姓安居。瑶乱平息后,唐鑑巡视阳山境内景色风光,察觉七拱群山环抱,垌大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觉得是个安居创业的好地方。尤其是通儒水(七拱河)下游的岩口,背靠叠翠群峰,面朝平原大垌,地处通儒河畔,水上交通便利,且位于北面山脚下又有个岩洞,堪称为“生龙口”。唐鑑认定此处是天赐的一块风水宝地,有利于子孙后代安居乐业和繁衍发展的好地方。因而,他便禀报朝廷恩准,携妻带眷举家从四会县雷乡峒三丫塘搬迁到七拱岩口定居,开基立业。后来,长子朝辛在塘边定居,次子朝保留在岩口,三子朝斌在杜步石仔塘定居,四子朝广和五子朝聚在黎埠苦竹坑定居。
  唐鑑英勇善战,屡建其功,深得朝廷器重,不久又受命继续率兵南下,于次年农历春分时节,在横渡港九海峡时,遭遇飓风恶浪,战船翻沉,经全军的多方寻找唐鑑,只寻得唐鑑当时穿着的一双战靴,确认唐鑑已鞠躬尽瘁,壮烈献身了,率部将领即禀报南京朝廷,朱元璋接禀,得知唐鑑都督为国忠贞,即下圣旨,并派遣官兵,护送圣旨和银牌,不分昼夜,从京城长途跋涉,击鼓鸣锣,速奔岩口,向唐鑑家眷报告唐鑑殉国的不幸消息,同时,将皇帝圣旨、银牌和唐鑑生前穿着过的一双战靴交给唐鑑家眷。后来,唐鑑后裔为了缅怀先祖,即将唐鑑都督生前穿着过的战靴和银牌安葬在岩口村旁,位于《高桥地上》的一卦福地。筑墓树碑,墓碑中央雕刻有《大元始祖考鑑公诰封扬州都督、妣胡氏、刘氏、蒋氏一品夫人唐公之墓》,以作都督正体拜祭纪念。





阳山风光网站收集 201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