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夜宿同冠峡

返回
韩愈夜宿同冠峡

黄远奇

 

同冠峡,又名同官峡,常有云霭缭绕于峡崖,俗称晾纱峡。同冠峡,系中国十二个“三峡景区”之“连江三峡”的其中一峡,以唐代文学家韩愈夜宿于此而留下二首千古名诗而闻名于世。今中国最大综合性辞典《辞海》载有“同冠峡”与“同冠梨”,对一个仅千人口、偏僻山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此外,同冠峡还有更多传奇......

秦湟溪关在同冠

清朝初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湟溪关,秦代设置,汉武帝伐南越国(都城在今广州),兵出桂阳(今连州),下湟水(今连江),即此;《汉书》又载,湟溪关旧址在阳山县西北一百里的涟溪口(今同冠水口)”。湟溪关与阳山关、横浦关,是秦代沿南岭设立三座关隘,世称“岭南三关”。

同冠峡,山川险要,历代驻军守卫。明朝末年,同冠水流域瑶族连续发动起义。崇祯十五年(1642),明军守备罗士弼率兵驻守同冠水口。期间,与当地黎、萧、冯等姓居民、往来连江的南海等地商人一起修建观音岩庙。

清朝,同冠峡设“同冠汛”,常驻有37名士兵防守,属连州城守管辖。所谓“汛”,即今哨所。每一个汛,有三座烟墩(烽火台),一座界牌(标明地界),一座旗杆(标有汛名),一座望楼(瞭望塔)。康熙五十六年(1717),潮州陈王猷官连州学正。期间,舟行连江,夜宿同冠峡,有诗:

       乱峰孤戍火,残雨远村烟。

    鸟影投林晚,猿声出峡偏。

诗中“孤戍”,即是“同冠汛”。

民国年间,同冠村民支持革命斗争,积极参加游击队,为建立共和国作出流血牺牲。解放后,同冠村被列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

广东最古老村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洭水》记载,“洭水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洭水即今连江,涟口水即今同冠水,石塘村即今广东省阳山县黎埠镇同冠村。即使按作者所在年代计算,同冠村至少也有14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内有文献确切记载最古老的村庄。

《水经注》又载,在同冠峡的连江河岸上,原有一棵直径二丈的巨型古樟,人们视之为神树。秦始皇派遣军队顺江南下,进攻岭南。在同冠峡一带设湟溪关,驻军守备。有人砍伐古樟,制成战鼓,称为“圣鼓”。到了汉朝,古樟的树干及树根还在,枝繁叶茂,百鸟翔集。如果用刀斧砍它,一年后,刀斧痕迹仍象新的一样。有一根巨大的树枝掉下河边,横在河滩上,人称“圣鼓枝”。数百年的河水冲刷,也没有移动。上下船只的船夫,如果用竹篙敲打树枝,马上会身体疼痛。

近千年后的唐代,在韩愈的诗篇中,没有发现古樟的踪影了。

唐代韩愈吟同冠

唐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监察御史韩愈上疏请宽灾民徭赋而得罪权贵,被贬阳山县令。次年二月,韩愈先到连州,然后,坐船顺连江南下阳山赴任。从连州沿江到阳山县城有147里水路,同冠峡是船家中途停泊、过夜、休息的码头。是日黄昏,船到同冠峡,夜宿峡中。次日清晨,韩愈有诗记事:

    南方二月半,春物亦已少。

    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

    宿云尚含姿,朝日忽升晓。

    羁旅感和鸣,囚拘念轻矫。

    潺湲泪久迸,诘曲思增绕。

  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清早,被鸟雀唤醒的韩愈走出船头,用冰冷的河水洗脸后,仰望云雾缭绕的峡崖,近处水边的茂林修竹,鸟雀欢乐地鸣叫飞翔。拂面南风,带来丝丝暖意,河滩蓑草也冒出了几颗嫩芽。渐渐地,太阳从东岭升了上来。听到林间的鸟雀叫声,不由触动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感伤。看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的鸟雀,想到自己贬谪南荒穷邑,与被拘禁的囚徒,没什么两样。长长的泪水,烦乱的心情,说什么也没有用。走吧,走吧,也许只有人死了,才有一个是非对错的结论。

今《辞海》解释“盖棺事定”条目,援引韩愈《同冠峡》“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句,注释该词的最早来源。

韩愈在阳山县令任上,约有一年二个月。期间,经常到连州,请示汇报,拜访朋友。其中,连州司户王仲舒在海阳湖畔修建一座招待朋友宴饮的亭子,韩愈撰《燕喜亭记》,以命其名。亭以人传,燕喜亭成为中国十大名亭之一。云游僧人元慧、景常到连州,与韩愈交上了朋友。不久,他们先后离别连州,韩愈作《送慧师》、《送灵师》以表送别。韩愈往来连州、阳山,上下连江,常常夜宿同冠峡。

又一个清晨,韩愈又有吟咏同冠峡诗篇:

    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

    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摽。

    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

一个暮春初夏的早晨,刚刚醒来的韩愈出到船头。想想到了与世隔绝的阳山几十天,情绪郁闷的他,已经不记得今日是什么日子了。春雨放晴之后,峡崖上不断飘下片片花瓣,落在岸边树林竹丛的蜘蛛网上。山崖岩石之间,一条条瀑布飞泻而下,重重地撞击在河面上,发出阵阵轰鸣,击起片片浪花。山崖传来猿猴与怪鸟的悠扬叫声,在逼仄的峡谷久久回响,让身在他乡的人感到莫名的恐惧。猿鸟啊!请不要再吓唬我吧,不管怎么样,我也没有心情思念遥远的家乡了。

永贞元年(805)春,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韩愈卸任阳山县令,移官江陵法曹。

宋代的同官银场

       按北宋《元丰九域志》、元代《宋史》等记载:同官银场,宋开宝五年(972)开设。元符崇宁年间(1098~1106),“烹炉纷集,岁上供银六千八百两”,是说每年生产上缴6800两银子。明永乐四年(1406),银矿枯涸,停止开采。同官银场,是宋代广东23所银场之一。据考,该场在大宝岭,今同冠村北的连州市宝山一带,原址至今仍在采矿。

明代创建观音庙

观音岩庙,古称“冷然洞”,在同冠村连江与同冠水相汇的水口。清代县志记载:冷然洞,岩内陡峭深远,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维妙维肖,上洞生成华盖,石悬如似天花......俨有诸佛相......下洞表出莲台,四壁有龙蛇之形。天然形成的二层岩口,拾级而上,站在上层岩口,俯视水口、渡口、沙洲,尤其是远望同冠峡中山水与倒影,令人赏心悦目。

按明朝末年《冷然洞小引》、《新建观音小引》等石刻,明崇祯十五年(1642),明王朝气数将尽,危机四起,同冠水流域爆发瑶族起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将汤执中、杨国栋率兵追杀长沙王朱慈煃,直逼连州城下。阳山知县李一白妄图借佛庇佑,挽回国家灭亡的命运,于是修建了观音岩。倡修者还有把总罗士弼、典使宋国祚,操办人华斌,广西学使、南海籍进士杨邦翰撰《观音岩记》。捐资者除本地黎、肖、冯、陈、谢、马等姓人之外,还有南海、新会等地过往同冠峡的商人。建成之初,该庙“堂阶叠耸,亭榭赫奕,神相尊严”。后来,庙内供奉有观音、北帝、后羿、十八罗汉、李懒王等神灵雕像,集佛教、道教与地方信仰于一体。每年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有抢炮、打醮,以纪念观音娘娘诞辰、升仙的庙会,这也是同冠水流域集商贸、祭祀、体育、文娱于一体的、最盛大的民间传统盛会。抢炮会期定为一天,打醮有一~七天不等。最为壮观的是“万人缘”打醮盛会,会期七日八夜,与会达数万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广东学使徐琪来游,重修庙宇,题写门联:

仙境阚层岩,山环水抱;

文光腾峭壁,人杰地灵。

  上联是说,仙境般的庙宇雄居层岩之上,站于岩口,俯视山水,山环水抱;岩洞内外石壁,刻有文人骚客的诗词记文,真可谓人杰地灵啊。

清代骚客景韩诗

同冠峡,以山奇、石怪、水秀、洞幽而著称。同冠水与连江二水相汇,狮山、象山、白鹅山相夹成三江。雄狮盘踞,大象饮江,天鹅似落欲飞,游客旅人,无不称奇。峡中奇石,如牛牯石、象牙石、雉鸡石、玉犬石、金龟戏水、老鼠偷米袋等等,维妙维肖。三江秀水,六岸山石,远望山在水中,水在山上。近岸汀洲,茂林修竹,水光掩映。峡崖上,流泉飞瀑,或潺潺而下,或轰轰奔雷。鸢飞鱼跃,万物生机。峡中有村庄、汛卡、墟市、码头,樵夫浣妇,辛勤劳作;士兵戍卒,守护一方;商贩顾客,论价交易;商船渔排,水客旅人,渡夫渔民,往来忙碌。

千百年来,过往同冠峡的官宦骚客,常常想起先贤韩文公而留下感怀诗篇。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感叹,“君不见,韩公诧飞流,柳子论钟乳”;诗书画家戴熙庆幸“兹峡何幸逢昌黎”;秀才徐灏“缅想昌黎公,山中昔行吟”;流浪书生倪鸿“朗诵昌黎诗,精神陟发越”;“粤东三家”之汪瑔撰《同冠峡铭》,“经残郦注,碑失韩诗”。在此,选录与韩愈《同冠峡》诗韵唱和的作品,以志其盛。

  清雍正十年(1732),黄道泰官阳山知县。期间,过同冠峡有诗:

  一来撄尘缨,寻幽迹寡少。

    局趣辕下驹,逼仄笼中鸟。

    同冠瘴烟多,无由别昏晓。

    韩公称穷处,斯语诚非矫。

    山水虽云佳,奈此愁肠绕。

    舟行已经旬,劳劳犹未了。

  诗中的二、四、六、八、十、十二句的最后一字,与韩愈诗相同。

举人袁翼游同冠峡,融合韩愈二首同冠峡诗韵为一诗:

江山待题咏,诗人来惜少。

退之两经过,长鸣如凤鸟。

云涛摆雷硠,仙境出霜晓。

连峡天下奇,奇中复矫矫。

留我一瞬观,卅年梦应绕。

及我无身时,此案乃可了。

山洞水吞吐,汩汩无昏朝。

白日不敢过,因之寒气饶。

上有无名树,细蘂香雪飘。

下有锯齿矶,舂撞舟为摽。

往来我如织,秋色徒相撩。

 

民国醮会与春牛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诗人胡根天流亡途中,夜宿同冠峡,听到村民唱春牛的歌声,感慨万千:

  山月如钩窥客舟,谁家儿女唱春牛?

  荒年不是平常事,愿卜黄金满地秋。

  当时,烽烟四起,国破家亡,穷于奔命诗人透过寒夜孤星,从社会最底层的农夫的悠扬、激昂的春牛歌声,依稀看到饱受灾难的国家与民族仍有复兴的希望。

因而,此成为一首传遍南粤大地的名篇杰作,今刻成石碑立于广州白云山碑林公园,供后人鉴赏。

 

港口与铁路、公路

  同冠水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然的内河港口,唐代韩愈常夜宿于此,即是证据之一。县志记载,1748年,同冠埠承销食盐1200包,占全县20%,为县内诸埠之最。1938年,同冠水流域每日产煤百吨,于同冠两岸堆放,装船外运。1953年,建成现代化的同冠港,专设港务所,管理港口事务。1958年秋,修建同冠港至马岭的“同马铁路”,全长25公里。这是连阳地区最早的铁路,可惜仅运行三年。1964年,开通以同冠港为中点的连县(今连州)至阳山的客运航班。1966年,建成阳山县城至同冠港的“阳同公路”。至此,小小同冠村,一时成为粤北山区的水陆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铁路、航空运输飞速发展,连江航运逐渐衰落,同冠港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繁华过后,同冠峡回归了宁静。这里,青山不改,绿水依然。随着经济腾飞,旅游休闲日益兴起,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来起吸引学者、游客前来探寻韩公遗踪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