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拱镇潭村记传_阳山风光_本地历史文化
返回
七 拱 镇 潭 村 记 传
本栏目资料由陈其活提供
潭村,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南端四公里。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发达。遐迩闻名,是阳山县一个亮丽的景点。
潭村的来历
近年来,香港、韶关等地有些地理历史学家和不少游客慕名前去潭村参观考察,一致认为:潭村确实是一一
好山好水好风光,
村庄两旁藏卧龙,
楼宇建设有特色,
人杰地灵文化浓。
但是,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潭村没有潭什么叫“潭村”呢?原来是这样的:
明末期间(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陈大爵、陈大乾两兄弟在草陂迁徒潭村时,最初是在龙沸地(小地名)居住的,后来觉得那个地方不够好,就搬迁到大车头(小地名,即现在潭村大庙门口三百米远的地方)安家落户。屋宇座西向东,前面有一条小河叫通儒河。左下方有个深潭.它与通儒河隔开,一般情况下河水进不去。天旱时,水就从潭底下涌出来,一年四季的水位都是固定的,所以叫做“衡潭”:潭虽然有两丈
多深,但清澈见底,而且水质好;陈家每天都到那里去挑水吃用。吃了那里的水,人们健康长寿,人口发展很快,在大车头住了三代,就由十多人发展到百多人。有一年夏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上涨,结果把陈氏兄弟的房屋全部冲毁(现在还留有痕迹),潭也被河沙填满。陈氏兄弟本想继续在那里重建家园,后来陈殿贵(陈大乾的曾孙)的结拜兄弟许长三就对他说: “以后再发洪水怎么办?不如来我们家(许屋巷)附近建房,这里地势高,比较安全,而且咱们兄弟来往也方便。”陈殿贵觉得有道理,就迁到现在的地方兴
建家园。因为陈殿贵是吃衡潭水大的,饮水思源,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村庄命名为“潭村”。当
时他还在大门口贴上一副对联:
横额:潭村
上联:潭活清潮涌
下联:村树栋棵材
地灵
潭村整个村庄占地面积90多亩,座西向东,许多青砖锅耳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布局井然有序:整个村庄分成三大块,大块当中有小块,各有各的特色。例如中间一块,踏进第一个大门,就见到一个千多平方米的照壁地塘(晒谷场),这个地塘是作庆典用的,凡是村中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去到第二个大门口,就看到门顶上挂着一块“贡元”的牌匾,大门的两边写着一副“门高司马,楼善元龙”的对联。跨过大
门,有个几百平方米的小地塘。北边有会客厅,南边有招待房,西边有两条大巷.两巷中间有用作摆酒设宴的三重大厅,每重大厅都设置有木雕屏障,可开可合,可容纳两百多人同时就餐:大厅背后有一条六米宽的横巷,上边有四座一厅四房的大屋,每座大屋都有一个正门,一个横门,厅的前面有一个天井,天井的墙壁上端画有山水、动植物的彩画,栩栩如生。有些壁画上还写有“待人让三分是福,处世退一步为高”等训示,以励后人。大屋背后有四幢大楼(上世纪60年代被拆掉),大楼背后又有一条横巷,巷的上边有
四套一厅两房的大屋,大屋背后有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大花园。
屋与屋之间,既独立又相连,整个村庄都是用屋字围起来的,赊了大门小门之外,四周没有半点空隙。村内有铺满青石板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巷巷相通。每条巷的头尾设有门,而且有枪炮眼对着:村的东南西北都建有小炮楼,固若金汤。这些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真是令人赞叹。
潭村有两条龙,左边一条是石龙,长1500多米,高80多米:身上绿树成荫,远远望去,活像龙身披着麟甲,灵光闪闪,美丽至极。右边一条是泥龙,长2000多米,逶迤起伏,气势磅礴,甚为壮观。
两条龙的头部向东,尾部向西,仿佛聚精会神地守护着潭村的村民。确保他们安乐祥和,丁财两旺。
有一次。一帮花旗贼去潭村抢劫,因为那里易守难攻。贼仔攻了一天也攻不进去。后来有一个曾经在潭村做过工的贼仔,他知道该村的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就在沟渠里钻进去,打开横门,让其他贼仔冲入:谁知进得第一条巷进不了第二条巷,贼仔死伤不少:结果贼仔烧了并排的四座大楼就向东边逃走:当他们坐着渡船逃命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河上巨浪把渡船掀翻了,把贼仔全部送人黄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陈剑光(潭村第七代)想在潭村附近建一座别墅,因为其中有一块田(约二分面积)是外村人的,银子堆满到田基那么高他都不肯转让。按照当时潭村人的势力,完全可以强行收购。但陈剑光牢记先祖“待人让三分是福,处世退一步为高”的训示,只好让步。后来就在和平石根落附近买了三十多亩地建别墅。从1842年奠基动工,至1870年建成使用,历时28年。这间别墅,颇具特色,全部是用花岗岩
和青砖建造,里面设有长廊、平房、花厅、高楼、游泳池,门口有大铁门、龙子闸门,四边围墙高厚坚固,宏伟壮观。远处眺望,好像一座新城。路人惊叹不已!但也有人产生忌妒,有个人就想趁机向陈剑光勒索二万两白银,陈剑光不给,他就向皇上禀报,告陈剑光私造皇城,蓄意谋反,另立帝皇。皇上接到诉状,立即勒令刑部传令陈剑光审讯。陈剑光接到传令,大吃一惊,上京前那天晚上,他闷闷不乐,诚惶诚恐,难以入睡。梦胧中好像耳边有人对他说: “不要怕,要镇定,我们在暗中保护你,放心吧!你会没事
的,一定会平安回来。”
去到京城以后,他按时出庭受审。因为这是一宗关系到当代皇朝生死存亡的特大案件,所以刑部上书一拍惊堂木,接着就问: “陈剑光,你是想造反吗?” “没有。前段时间,某月某日我还捐了二千两白银给皇军呢。” “你私造皇城,该当何罪?”陈剑光说: “我没有私造皇城,何罪之有?” “你还想抵赖,在七拱石根落附近那座城不是你建造的吗?”陈剑光说: “我只是在石根落的地方建了一座别墅。”上书听了,怒发
冲冠,大声呵斥: “你还想狡辩!来人,打他四十大板!” “请大人息怒,让我把话说完之后,要打
要杀,由你处决。”陈剑光继续说: “皇城是四个角的,我的别墅是五个角的;皇城门是拱型
的,我的别墅是四方的,而且门顶上还刻着‘怡爱别墅’ 四个大字。敬请大人派人到实地明
察。”刑部上书听了不敢妄动,只好说: “暂时把他关押起来。退堂!”
钦差大臣到了实地,从远处看好像四个角,但环绕别墅转一圈数了数,的确是五个角;大门口真的是四方的,而且刻有“别墅”字样。他回去如实禀报。结果皇上就把陈剑光放了,并把诬告者杀掉。
潭村前面是一片良田(约900多亩),后面是一片沃地(约700多亩),这是种植的好地方。只要勤耕苦种,善于经营,那里的人就不愁吃不愁穿。有一年农历九月,发生蝗虫灾害,附近很多农村的庄稼都被蝗虫吃掉,颗粒无收,唯有潭村的庄稼仍然郁郁葱葱。真是奇哉怪也:有些人议论:可能是那两条龙保护了他们,不然,为什么那里的庄稼安然无恙呢?他们说的有些道理,因为龙身上树木成林,绿叶婆娑,是百鸟宜居的好地方。那里有乌鸦白鹤,有斑鸠山鸡,有麻雀鸟哥,还有猫头鹰……它们喜欢吃虫,是捕捉蝗虫的能手。而且石龙的腹部有个“虾公岩”,臂部有个“飞鼠岩“,岩洞里住着很多蝙蝠,傍晚时分,蝙蝠就出去寻食。蝗虫见到蝙蝠,想跑也跑不掉,只好全部被消灭。所以潭村的庄稼照常生长,获得丰收。
人杰
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陈大爵、陈大乾兄弟俩带着家属从草陂迁徒潭村。当时只有十多人,现在发展到240多户,1360多人,其中在家农业人口180多户,900多人;外出发展人口60多户,460多,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广西、河南、福建、内蒙古、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韶关、清远等省市。
潭村人以耕读为主,兼做一些贸易生意。清朝道光年代,陈超品就开始在本村创办学堂(私塾),1937年,陈汝锡又创办“潭村小学”,全部免费入学。由于重视文化,所以该村的人口素质比较高,清朝年代就有人中举,陈超品考上太学士,两人考上贡士(陈剑光,曾任山东省兖州府理事,林庙守卫司百户,四品官;陈宅南,曾任宣化县知县升南宁府中州同知),陈毓南考上会元(曾任四会县命官)。现在村庄大门口还留
下“文魁”、 “太学第”、 “贡元”、 “外翰第”等四块清朝年代的牌匾。民国期间,又出了大学生、工程师陈应椿,县参议长陈汝锡(1945年):解放以后,更是人才辈出,阳山刚解放.陈庆畔就当上七拱区副区长。到目前为止。全村博土生1人.硕士生2人,大专以上100多人,在该村出生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有文化。教
师、医师、律师代代相传:解放前当过教师的有十多人,解放后当过教师的50多人,现在还领教
师工资的40多人。所以被人们称誉为文化之乡、教师之村。
解放前,潭村除了办学之外,还设有武术馆、醒狮队、戏班组、南无八音一应俱全。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节目演出,金鼓齐鸣,瑞狮起舞,歌声不断,号角震天,非常热闹,邻村的群众也前去观赏,共享文化大餐。此外,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到七拱、太平、杜步等墟镇去舞狮、舞龙、舞灯饰。都得到当地群众热烈的欢迎,以至鞭炮声不断,赞叹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