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就是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山岭之南。五岭山脉层峦叠嶂,东西一字排开,延绵1400余公里。同帝国在北方击退匈奴、修筑长城防御的办法正好相反,远在岭南的秦军大修穿越五岭的道路史称“新道”,并在道路险要的地方设关防御。
五岭山脉直至现在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不但猛兽和毒蛇存在巨大威胁,群山之间也形成了众多湍急的水流,这就如同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封锁线。
然而秦军知道,帮助他们把岭南纳入帝国版图的,正是流淌在岭南群山里的那些河流,他们正是借助这些河流运送物资粮食和队伍,攻进了南越。当秦军平定岭南以后,为了加强对南越的统治,密切与岭南的往来,也为了防止岭南的越族人向中原进犯,就在五岭山脉的险要地方设置了控制河道的关卡,最主要的就是后来被称作“岭南三关”的横浦关、阳山关和湟溪关,这是南北之间进出最快的交通要道。
广东阳山县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汇入北江,一条是从阳山西北的连州流经阳城的湟水(古时又称洭水),一条是从阳山东北流经岭背犁头汇入青莲的陶江(桃江),两河在青莲汇合,再流经英德的浛光、大湾,在连江口与北江相汇,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珠江水系。从湖南境内流入广东阳山县的两条主流两边,
山势十分险峻,一路上多是险滩急流,但流经阳山县境在青莲汇合之后,江面变得开阔,水势也变得平缓,阳山关正好控制了这段水道。在青莲至英德河段,水势虽然较为平缓,但两边依然高山险峻,有绝道天险之势,如果在这些最险要的地方设关防御,根本不需要构筑什么军事工程,那些深林高山天然屏障,就是最伟大最坚固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军事防御工程,只要在这些最为险要的交通要道派兵驻守,设置一道一道的军事防线,就足以抵挡外敌入侵。为什么横浦、阳山、湟溪关三关设在何处一直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至今没有定论,道理或许就在这里。横浦、阳山、湟溪关三关极有可能就是天然雄关,它不只是一个小地点,而是在某一个险要的地段设置的一道又一道军事防线(阻止船只和部队通行的关卡),因而极难找到设关的具体遗址。本人在《寻找阳山关》一文的结尾中写到的“阳山关既然是古代岭南三大军事要塞,四周附近必有守关的军事遗迹,如古石墙、古石碑、古石刻、古石道、古建筑等,只要在最有可能设关的地方找到这些遗迹”里所说到的古石墙、古石碑、古石刻、古石道、古建筑等遗迹,或许子虚乌有,即使有,也是一些简单的辅助设施,这些简单的辅助设施,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及“天灾人祸”,也应该早已销声匿迹踪影全无。如此,千年难寻阳山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阳山关应在阳山水口下游
据史书记载:秦之后,南越王在既惧且喜的烽火岁月中度过了93个春秋。元鼎六年(公元前l11年)夏,南越相吕嘉起兵反汉,屠杀太后、越王及使臣,另立赵兴之兄术阳侯赵建德为王,并在番禺城北外石门诱歼韩千秋护卫军。汉武帝闻讯大惊,封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四路十万“楼船铁马”大军,出桂阳(今广东连州),下湟水(今北江),出豫章(今南昌),下横浦(今韶关),出零陵(今桂林),下离水(今漓江),发夜郎(今贵州)兵,下牂柯江(今红水河),浩浩荡荡讨伐南越。吕嘉令南越军依托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漓水关,凭险抵抗。
伏波将军路博德由于奉汉武帝之命监视南越王动向,在连州屯兵一年有余,与越人友善,在下湟水屯兵阳山水口攻阳山关时,南越军一听伏波将军至,知其仁德,敬其威名,无心恋战,意志动摇,阳山关因此很快被攻破。阳山水口的将军山就是因伏波将军攻打阳山关在此屯兵而得名的。
路博德之所以屯兵水口,就是因为要攻打处于水口下游的阳山关。
在战国时期,现阳山域内有“阳禺”国,为当时广东的三个小国之一。据现代中国著名古地理专家顾颉刚先生、谭其骧先生论证,《吕氏春秋》所说“阳禺”,就是如今的“阳山”地区。阳禺国是没有君主的小国,治所在今天清远北部地区,即今阳山县之东南青莲镇峡头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把阳禺国注于英德附近。也就是说,青莲峡头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战国时期的无君主的阳禺小国,也能在此得以生存。
今人也有经考察认为,北起与湖南宜章县莽山镇接壤之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三元坳,南至青莲镇通津码头有秦朝古道。据阳山博物馆及阳山县志有关资料记载,今属阳山县岭背镇蒲芦洲村委会犁头坪自然村有古芙蓉祠旧址,1984年2月,曾在该地冲二村发掘东汉古墓一座,出土战国时代青铜矛、秦铜钱、汉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说明此地有南北连通的古官道的可能。岭背镇为何称岭背?或许就是翻越五岭之一后的山背。今犁头马落桥,因大官下马过桥而得名,直至民国,仍作水运卡口,有驻军守护。也是秤架至青莲古道犁头大青蓝至乳源县三木角古道的交叉点,地位至关重要,古迹有李兴祠、白马庵。秤架至青莲古道的深塘村旁七娘庙有碑文曰:“岩看一面,江送六朝,秦关百二,汉塞三千……”也就是说,秦关古道在青莲一带留有痕迹。如果上述这些都是真的,即具有巨大军事意义的阳山关设在水口上游,从湖南经秤架岭背南下至青莲的水陆官道根本未被有效遏制。
另按下面古代历史军事地图所示,阳山关所标示的具体位置,应在今阳山县城东南方向(距离现县城约十至三十公里处,地图标示误差要考虑在内),故阳山关在水口下游,正与上述史料吻合。
据本人从历史、政治、军事、自然地理以及各种史料分析考证,秦汉时期具有巨大军事作用的阳山关,应是绝道天险、天然雄关,设置在今阳山县青莲镇一带,显得更为客观合理,更符合历史事实。诚然,历史真实不能靠想当然,当我们找到更有力的历史铁证,阳山关的历史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