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飞地,阳山三所村
(本栏目资料由黄远
返回
连州飞地,阳山三所村
(本栏目资料由黄远奇提供、林世科配图)
除了三所村人,很少人知道阳山县三所村在解放前五百多年间,一直是连州管辖的“飞地”。
“飞地”,是一个行政主体在另一个行政区域拥有的土地,因无法取道本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另一个行政区域属地,才到达并管理的土地。古代,常见“飞地”现象。今时,英德市境的顺德清远经济合作区与此相似。
地灵人杰
阳山县七拱镇三所村,位于七拱墟之北的七拱盆地中央,三面环水,地势平坦,今有近2000人。其东,为桂花水汇入七拱河的水口;其南,有自西向东流入七拱河的沙河;其北,有自西北向东流的桂花水。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是阳山山区少有的鱼米之乡。
三所村地形,人称“仙人仰睡”形,是一块风水宝地。站在高处,远望三所村,好象一个仙人仰睡在大地。仙人头在佛子垄,右手在大基围,左手在小基围;胸部在叶屋,示意其祖开村首领、百户长叶元青;腹部在沈屋,兆意沈屋人丁兴旺,人口最多;阴部系一口水井,名龙井。
三所村之南,有三山寨新石器遗址,有唐代铜台镇。1982年,在村中公路工地出土先秦时期青铜钺一件,在松树岗出土晋光兴元年(310)墓砖。可见,三所村一带,自古以来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唐代,铜台镇有平定“安史之乱”的兵部尚书何昌期将军。宋代,有进士、西安县令雷庠。清代,放牛郎郑士超高中殿试第六名。
三所村一带,地灵人杰,钟灵毓秀,是粤北山区的一块人间乐土。
军屯三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所人张碧生撰《重建本乡南门碑记》(下称《碑记》)记载:
明成化间,吾乡先祖随师征讨,军次清远边陲。吾乡先祖智勇足备,策术兼全,遂奉命挥兵进剿......抚绥流亡,威服徭徸边陲。吾乡先祖绥靖有功,因表奏朝廷,驰封褒赏。且为长治久安计,遂行屯田之策......化兵为农,开村以还,聚居已四百余载。
今存此碑,已成为研究明代广东军屯历史的重要文物之一。
结合三所叶、沈等姓族谱发现:明成化间(1465~1487),福建上杭县叶元青率部征讨粤北叛乱,从清远卫(在今清城区)出发,进军阳山,荡平战乱,受到朝廷封赏表彰。为长治久安之计,奉命所率九旗十姓,于阳山县通儒乡设立第三百户所,直属连州千户所管辖。之后,就地屯守,亦兵亦农。立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卫设指挥使,统领5600名士兵。卫下设千户所,统领1120名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统领112名士兵。百户所下设二总旗,每总旗辖五小旗。每总旗50人,每小旗10人。军官、士兵均为军籍,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其后代世袭军籍。是说,他们及其后裔世代都是职业军人。为保障生活,稳定军心,政府分给房屋、田地、口粮等等,免除户丁徭役。而且,正丁服役于卫所,必须携带家属,以安定生活,生儿育女。因此,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守军所需。
三所军屯,其性质与解放以来戌边屯垦、军政企合一的建设兵团相同。
连州飞地
明代《广东通志》与清代《连州志》、《阳山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朝廷设立清远卫。洪武二十八年(1395),清远卫下设连州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第一百户所、第二百户所、第三百户所。今天,千户所及其三个百户所在哪里呢?笔者考证,今连州城所官巷即其连州千户所旧址,第一百户所在今县内黎埠镇风化林村,第二百户所在连南县寨岗镇阳爱村,第三百户所即七拱镇三所村。
永乐二年(1404),连州千户所奉命驻军屯种阳山县西南(今三所一带)荒地,分别设立通儒、户村等六个军屯。这样,连州千户所基本接近编制。
康熙十五年(1673)《连州志》记载,“通儒屯,坐落阳山县通儒乡天子岭脚、松山脚等处”。《碑记》记载,“爰创设马槽、酒楼及吾乡通儒等屯,区分为三所。立所官于连州,以管屯兵。命常镇抚徭民,屯田御患。”
田野调查发现,通儒屯与三所均在阳山县通儒乡,即今七拱镇三所、桂花、石角等村一带。而且,第三百户所是管理通儒屯士兵的机构。
雍正三年(1725),清廷撤销连州千户所,将下属百户所、军屯改属连州管辖。1912年,民国成立,撤销连州,改为连县(今连州市)。民国初期,设立连县通儒三所独立乡。后来,改为连县九陂上水乡通儒三所第十五保。民国后期,三所改属阳山县,但是,三所人不同意,拒绝向阳山纳粮交税。为此,当时阳山县政府多次派包围三所村。解放后,三所与一所、二所正式归属阳山县管辖。1953年,二所划归连南县。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记载,朝廷设立卫所旗军,以十为单位,七分在所专职防守,三分屯田专事耕种,屯田者向守军提供粮食。正统二年(1437),按照规定,士兵每人给屯田二十亩,每两人给耕牛一头。
清代《连州志》记载,永乐二年(1404),通儒等六个军屯有田地2200亩。明朝后期,六个军屯剩下通儒等三屯,有田地14459亩,征粮226800斤。此后,军屯士兵已成为农民,不再担负军队征守任务。乾隆年间之后,通儒屯有田地8695块,合计10700多亩,纳粮157000多斤,调拨三江协营、连阳营、绥瑶营作为军粮。
顺便说说,明清时期阳山县在连州境内也有“飞地”。洪武二年(1369),阳山县设立西岸、朱冈、星子三个巡检司。不久,三司所在地改属连州,但是,三司仍属阳山县管辖。正统四年(1439),西岸司移入县内青莲墟驻扎。清雍正九年(1731),星子、朱冈巡检司改属连州。
九旗十姓
《碑记》又载,三所村九旗十姓,“虽属异姓,而情谊俨弟兄”。因为十姓同居一村,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渊源来历。
据说,当时叶元青率九旗十姓士兵到了通儒乡(今七拱镇一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军旗插到那里,那里的土地就归属那个旗。在今三所村,叶屋南面石山嘴起,为第一旗、第二旗、第三旗;沙堆趁墟路下至围城,为第四、第六旗;曲树至旱塘,为第七旗;坎头上下为第八旗,北门头为第九旗,犁头嘴为第十旗。其中缺第五旗,刚好共九旗。十姓是叶、沈、张、冯、邓、黎、罗、苏、陈、孔。其中,今孔姓没人了,遗下孔屋墩小地名。后来,有马、唐、郑、李、潘、庞、杨、廖八姓人迁入。
三所古村
三所古村,旧时有两城、八巷、三楼、一圳、十六井,还有各姓宗祠等。
两城,即旧城、新城。旧城,实是三所古村。《碑记》记载,“吾乡旧址四周原设缭垣”,意思说古村原有城墙围绕的。旧城有四门,南门、接龙门、东门、北门。民国时期,城墙已经拆毁,四门仅剩南门。《碑记》又载,“南门牌楼尤雄壮,盖不独防徭之设备,抑亦系乡党之观瞻。中因代远年湮,垣墙倾圮”。1947年,村民沈炳瑜、叶昭成、罗世钊等捐筹钱谷,加上礼义塝公有田租,重修门楼。今存。门楼正面为西洋式拱门牌坊,三开间,内侧为二层楼房,面宽17米,进深5.8米,大门高2.5米,门前有五级台阶。
新城,俗称古围。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战乱,匪贼蜂起。为了保家卫乡,叶树声等村民拆卸自家百间房屋与村中炮楼,在村东修建一座独立的围城。以三合土夯筑城墙基础,上砌火砖,高四米。城内占地二十亩,有南北两城门。城门有内外两重,外设跨壕沟的吊桥。南门较大,宽约二十米,城墙上供奉武神关公。城墙上,隔几十米,设一座炮台。城墙下,种植荆棘,其作用就象是现代的铁丝网。再往外,深挖壕沟,环绕护城。
三所古村内,有始终于南北东西城门而贯通村中的两条大街,纵横沟通各家各户的八条古巷,即叶屋巷、沈屋巷、张屋巷、冯屋巷、邓屋巷、黎屋巷、罗屋巷、廖屋巷。至今,外人进入村中,巷道曲折迂回,如入迷宫。
三楼,指仆射第门楼、沈屋炮楼、元记楼。
仆射第门楼,系叶氏宗族门楼。据考叶姓历代名贤,唯有宋代叶颙官仆射。
叶颙(1100~1167),福建仙游人。进士。累官南海主簿、吏部侍郎,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清廉正直,“一门八进士”,古今传颂。
自古以来,各姓常以本宗德高望重者为骄傲。三所叶姓来自福建,故仆射第门楼应为纪念宋代丞相叶颙而建。
军圳,三所人先祖从沙河上游数里的枫木庙引水入圳,经石山嘴入村,流经张屋、冯屋、沈屋、马屋等,贯穿全村。既作日常生活用水,又可灌溉田地,补充鱼塘水源。这,可见几百年前屯军的智慧。
村中有十六口古井,数量上是县内村庄之最。井水甘甜清澈,既保障居民健康,又能作为战乱的战备用水。
叶氏大宗祠,座北向南,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建筑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系纪念开基祖、百户长叶元青而修建的宗祠,也是村中最大规模的建筑物。乾隆廿五年(1760)重修。系县内保存最早的宗祠。今为县级文保单位。大门前有两蹲狮子负石鼓,石鼓两面刻有云鹤、花草图案,石门槛刻卷云纹,门框顶正中刻有双鱼太极图,门楣外侧刻双凤朝阳人物图。祠内的廊厅宽敞明亮,颇有气派。
沈姓,开基祖沈通顺。沈姓今是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氏。乾隆年间建有宗祠,解放后拆毁,近年修复。
三所文化
真武殿,在村东,三进两天井,供奉真武大帝。今已毁。真武大帝,是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受到皇家尊崇与推广,之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这,也是三所人系明朝军人的佐证。
话说叶元青率部平乱有功,皇帝赏赐一根御棍,上刻“圣旨”二字。持此棍者,可以先斩后奏,见官大三级。后来,有人持棍胡作非为,闹出人命。乾隆后期,邻村客家少年郑士超,放牛读书,牛偷吃三所的禾苗,遭到三所人灌吃牛屎的侮辱。后来,他刻苦读书,考中进士,官至御史,廉洁正直,有“台中二凤”之誉。他向皇帝上疏,“三所人凭恃持御棍,非法打死人,应当收回此棍”。但是,此棍系前朝皇帝所赐,不能随便收回。郑又设计,对三所人说,此木棍年长月久,已经残旧,可奏明皇上,换一条新的。结果,换回一根漆上“金水”的御棍,试打一下就断掉了。从此,御棍消失了。
清代中期,三所村人为了兴文育才,培植子弟,请嘉应州(今梅州)廖炳亭教育子弟。廖先生正直诚恳,教书有方,得到村民敬重。于是,修建炳亭书室,特准他定居村中。民国年间,村民选派张德运、沈炳瑜到连州读书。学成后,回乡任教。后来,聘请大埔县邓炳国、王志超等到学校教书。1952年,学校搬入真武殿,改名“三所小学”。
旧时,三所村流行唱八音。八音队的乐器有锣、鼓、铙钹、二弦、三弦、笛、箫、木鱼等。在婚嫁、祭祀等活动中,搭好戏棚,请来八音队,奏乐演戏,增添热闹,娱乐客人。节目有《六国封相》、《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等。
解放后,三所村成立业余粤剧团,先后有四十多人参加训练、演出活动。编演节目有《山村风雨》、《审椅》等,常到附近乡村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正月初六,是三所村独有的节日。原来,成化年间的正月初六,叶元青率九旗十姓接到命令,离开家乡,奉命远征。于是,家家户户劏鸡杀鸭,宰猪杀羊,祭祀祖先与神明,祈求一路平安,征战胜利。定居三所之后,每年正月初六,大家齐备三牲香烛,祭祀祠庙,缅怀祖先神明庇护功德,兼酬怀念家乡情思。
叶元青率部荡平阳山叛乱后,于某年五月二十七日奉命屯驻三所村。于是,是日已成为建所立村的纪念日,也是三所村独有的节日之一。
广东居民,大致有讲白话的广府、操客家话的客家、说潮州话的潮汕三种族群。三所村人,独讲军话。军话,又叫军声,其形成与三所人源于明朝军队有关。三所军话有些特别的称呼,如祖母称“亚奶”,外祖父呼“公低”,外祖母叫“婆低”,姑姑唤“大娘”,姐姐“亚带”等等。
三所物产
三所村地处低洼的河口,水源充足,造就了鱼花与矿泉等物产。
三所有佛祖塘、旱塘、老猪塘等三大水塘,加上其他小水塘,全村共有鱼塘170多亩。自古以来,村民养殖草鱼、鲩鱼等家鱼,同时经营鱼花。三所鱼花是县内有名的鱼种,质优价廉,颇受欢迎。阳山乡村,散落山岭。有人问三所人,怎样知道有人需要鱼花?凡见有火烟,必有人村;凡有人村,必有鱼塘;凡有鱼塘,必需鱼花。如此而已。
2004年,有商人见龙井泉水水量大,水质好,投资生产“阳山泉”,今是远近有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