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期将军后裔千年后挟“世遗”回乡寻亲记
返回
何昌期将军后裔千年后挟“世遗”回乡寻亲记
(本栏目图片资料由黄远奇提供)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占领洛阳、长安等地,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逃。是时,阳山县籍武士何昌期勤王平乱,拨剑北征,成为郭子仪元帅帐下得力骁将。一次遭遇战中,何昌期身先士卒,主动出击,打败叛军枭将高秀岩,扭转唐军长期被动的战局。一战成名,勇冠三军,被称为“何十万”。是说一人可敌十万人。从此,改变矮小的岭南人不善打仗的世俗偏见。乱平之后,功勋卓著的何昌期深得皇帝信任,擢千牛卫上将军,即负责皇宫、皇帝出巡安全的禁军司令。封宁国伯,官至兵部尚书。少年项羽立志要学“万人敌”,而何昌期誉为“十万人敌”。是故,何昌期当之无愧是岭南最骁勇善战的猛将!晚年,奉命率军驻守长安(今西安)南郊要塞,拱卫都城。致仕后,就地定居。之后,其后裔与家乡失去联系。
2006年,笔者为研究本县闻人何昌期而网上搜集资料,意外发现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有何昌期将军后裔一千多人。最惊奇的是,他们千多年来传承何昌期将军奏乐之技!随后,笔者与致力抢救濒临失传的鼓乐的该村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张昭取得联系,告诉他们,几千里外的广东阳山县是何昌期的家乡。这里,有《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广州府志》、《连州志》、《阳山县志》等国史方志记载何昌期事迹与坟墓、祠庙等遗迹。此时,何昌期后裔才知道故乡远在广东。

何家营鼓乐,源于何昌期将军晚年偃武修文,常与名士杜甫等交游,组织鼓乐社演奏唐代宫廷音乐。它是以打击乐器的鼓为主,及与笛、笙、管等吹奏乐器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一般需要二十至四十人一起演奏。1954年以来,美苏英及台湾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考察后认为,这是“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中国古代的交响乐”。1978年后,何家营鼓乐社应邀赴日本、约旦、澳大利亚等国演出。1985年,村中创建中国第一家民间音乐陈列馆。2009年,以何家营鼓乐为核心的西安鼓乐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当地政府计划投资二千多万元在村中修建音乐厅,作为鼓乐社的演出场所,使之成为旅游项目之一。
2012年10月8日,应阳山县何氏宗亲会的邀请,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西安鼓乐协会秘书长张昭率社员共十八人,回乡寻亲问祖。次日,到七拱何昌期墓遗址、青莲尚书祠进行拜祭。10日,在阳山县何氏宗亲会成立大会上,何家营鼓乐社演奏唐代宫廷鼓乐。盛唐遗音响起,仿若云霄天籁。时而典雅悠扬,时而热烈奔放的奏乐声中,从头到尾博得观众阵阵欢呼声和掌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精品,果然名不虚传。
何将军后裔说,欢迎家乡人到西安学习鼓乐,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加深双方情谊。
这,仿似天方夜谭,却是一曲真实的千古传奇......何家营鼓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