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返回


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本栏目资料由黄远奇提供、林世科配图)


  何昌期,字际夫。阳山县铜台(今七拱)人。少年勇力过人,力制疯牛,乡邻钦佩。长大后,日食斗(30市斤)饭,力开二石(合240市斤)之弓,是州县有名的勇士。
返回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唐玄宗下诏天下勤王,何昌期与同乡李玉珪闻讯应募。连州校场比武中,张弓、跑步、跳跃等项均名列第一。北上投军,受郭子仪元帅器重,编入帐下精锐部队。当时,久享太平的唐军连吃败仗,京城长安也陷敌手,唐玄宗带上杨贵妃逃往四川。尤其是敌将高秀岩,多次打败唐军,黄河以北为之震动。一天,两军突然遭遇,裨将何昌期说:“高秀岩原是哥舒翰(唐军名将)手下骁将,勇猛彪悍,兼有谋略,如布阵再战,难于取胜。不如乘其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话音未落,拍马举枪直杀过去。敌人未及摆开战阵,仓皇应战。一番撕杀,高秀岩不支,率部逃跑,唐军大获全胜。众将说:“矮小孱弱的南蛮仔(南方人)向来不善打仗,何昌期这小子却不光会说,还真的敢冲敢杀,打败敌军枭将!我等北方大汉子又怎能在他之下呢?”此后,军中将士,奋勇向前,争先杀敌,打了许多胜仗。据说,安史之乱的平定,以高秀岩的失败为一个转折点。何昌期识字不多,鲜习韬略,凭恃过人胆识与超群武艺,常常克敌致胜,勇冠三军。众将士称之“何十万”,是说一个何昌期足敌十万人!
  “安史之乱”后,奉命扼守京城南部要塞。此时,何昌期偃武修文,构筑庄园,与文人名士交往游乐。其中,与诗人杜甫交情甚笃,杜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十首,其中诗云“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何昌期以卓著战功,累迁千牛卫上将军(禁军司令),封宁国伯,赐尚书。
  何昌期之墓,在七拱桥(今七拱墟)。民众在其墓侧、青莲墟等地修建尚书庙,历世祭祀。明清时期,入祀乡贤祠,附祀县城关帝庙。解放初,坟墓祠堂被毁。
  近年,发现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有后裔一千多人,千多年传承着何昌期鼓乐之技。何家营鼓乐,列入中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申报“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