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兴起的口述历史,是访问亲历、亲见、亲听历史的人而记录下来,再与史料文献比对,让读者更全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在此,通过松山脚罗姓的口述,结合文献史料,让我们一起了解勇于开拓的客家罗姓的迁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变迁。
阳山县七拱镇桂花村松山脚,群山环绕,边远偏僻,三年前才通公路。桂花河从村中穿过,船只顺河进入连江、北江,直通广州。明清时期,为防御蛮瑶出没而设“松山闸”,派驻兵勇防守。松山之下,即松山脚。
迁居阳山
乾隆末年,韶州府长宁县(今新丰)客家少年罗世伦(?~1865)因父亲好赌,衣食无着,到庙里又求得“石壁种树”的下签,苦闷不已。母亲知道后,说:“儿子啊,石壁种树是难成活的,若将树移到有泥土的地方就容易生长了。”走投无路的罗世伦,茅塞顿开。不久,迁到广州府阳山县的邱姓舅父回来探亲,罗世伦遂随之来到阳山。初时,为舅父放牛打工,赖于糊口。多年后,见荒芜的松山脚土地肥沃,可以开基立业。于是,携带家人,定居松山脚,繁衍生息。
广州发财
松山脚的山上,森林密布,泉流众多;山下的土质深厚,适宜耕种。罗世伦率家人开垦荒地,勤耕苦种,过着三餐一宿的小农生活。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头脑灵活的罗世伦,开始与朋友合伙收购香粉,以船运到广州贩卖。卖出的香粉货真价实,品质上乘,颇受商家的好评。多次交易之后,广州老板觉得罗世伦是个诚实能干的商人。于是,资助他独自经营香粉生意。后裔罗路清说,先祖罗世伦回家后,首先制作水车。挑选挺直的巨木做车樑(车轴)。接着,在车轴上安装直径4米多的水车轮。然后,砌好碓槽。最后,在山腰处塞陂挖圳,引水流入水车轮。水的重力驱动水车转动,转动的水车轴又带动水碓上下舂击香粉木料。溪水充足,一辆水车可以带动七架水碓,其中六架舂香粉、一架舂米。这样,既能生产香粉卖出赚钱,又能解决谷物等日常食品的加工。
制造香粉的原料,取材山上的大片野生香粉树。香粉树,俗称香胶树,其枝干是生产香粉的上等原料。经过机械粉碎的香粉带有胶性,除了用来做神香、蚊香之外,还可制造油漆、肥皂。香粉树,属常绿乔木,根系发达,枝叶稠密。人工种植三四年后,可长成直径15厘米的用材。砍下后,截成段,剖开,削成片状,晒干。然后,放入碓槽舂成香粉。加工过程中,放半槽片料,连续舂12个小时,可以制成15斤香粉。日夜不停,长年不息。一年下来,能够产生可观的利润。
随着香粉生意不断扩大,除了自己生产之外,又收购附近村庄的香粉,集中运往广州销售。几年下来,罗世伦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致富之后,为扩大财富来源,改为不断地收购山场,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增修水车加工香粉。比如,买下车下村倒流洞山场,留给二房裔孙经营。晚清时期,肥皂刚传入中国,迅速流行起来,因此,需要大量的香粉树做原材料。抢先获得财富信息的罗世伦,又买下邻村石坳的一处山林,将香粉树全砍下,削成“刨花”,运到广州出卖。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精明的罗世伦想到多种经营,从七拱乡到广州都置有店铺,经营土产、日用杂货等等。道光年间,罗家已经成为县内最有钱的富商之一,银两铜钱多得要用水缸、箩筐来装。除夕之夜,腰缠万贯的罗世伦给子孙发压岁钱,是用“木插”一铲一铲地发钱。富豪之家的气派,至今仍为后裔和乡民津津乐道。
其后裔继承祖上营商理念,致力发家致富。民国时期,罗荣祥经营矿山冶炼,开设2间铸锅厂有9条炉,又开设4条油榨,还有发电厂等等。罗奎楼从事水上运输,最多拥有6条船只。罗盛谦以染布手艺,长年辗转阳山、清远、广州等地承揽生意。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每斤香粉从10多元升到60多元。八十年代后,桂花村的香粉车从5辆发展到鼎盛时期的20多辆,成为县内经济生活水平较高的村庄之一。九十年代后,因修建水电站,罗家的2辆水车才停用。现在,许多罗家人靠山致富后,移居到城市生活。
罗氏宗祠
道光年间,致富之后的罗世伦筹划修建宗祠。请来江西风水先生在松山脚选定“丝线吊金钟”屋场修建罗氏宗祠。这里,北有靠山,朝南出水,左有来龙,右有溪流。然后,按照先生指点,在屋场前面用石块砌起半月形的池塘,以补地理的不足。之前,罗世伦已利用运送香粉到广州的回头船只的便利,沿河采购砖瓦运到七拱上岸,再请人挑回松山脚。修建房屋时,用石灰油、糯米、黄糖、鸡蛋清混合制成灰沙浆,然后,加入黄泥、石块夯筑墙体,以求基础的坚固。上砌经过打磨的砖块,以求平整美观。凹入式的宗祠大门门廊,采用穿檐斗拱,檐樑上雕刻奇花瑞草珍果,鱼跃龙门、商山四皓等兆示福禄寿财的祥瑞图案。屋脊为硬山顶博古脊,其两端为人字形封火墙头神兽雕塑,今仍保存完好。除此之外,其他屋脊均饰以镬耳式封火墙,显然是受经济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广府建筑风格的影响。宗祠整体布局为中、左、右三座,均为三进,正中为三开间的宗祠,宗祠左、右各有一条隔巷与二开间的左、右座的居住生活区相连。左、右座的前面不开门,只能通过巷前门、或宗祠大门出入。右座边上,建有一个大花园。这样,罗氏宗祠共有6个天井、12个厅、24间居室。屋前为晒谷场,左、右各有一座五层的炮楼,今已拆毁。可见,地处山中的罗氏宗祠,特别注重防御功能。
罗氏宗祠的耗时三年多才完成,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属于罕见的融入广府镬耳式封火墙的典型客家宗祠。
南洋抗战
清末民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南洋淘金浪潮向内陆扩展,松山脚罗盛利、罗盛奎等十多人先后远渡重洋,到南洋打工谋生。近来,在松山脚发现多件反映南洋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珍贵文件,这都是侨居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王麻骨埠罗炳勋夫妇遗物,今为其孙女罗寿娣珍藏。
60岁的罗寿娣说,读过几年书的小商贩罗炳勋在侨居地是个文化人,担任该埠客属公会办事处文书,培英学校董事部书记。抗战爆发后,罗炳勋关心民族存亡,兼任华侨救灾会秘书,奔走筹资,汇款回国,支援祖国抗日事业。同时,其妻黄聚兰上街卖鲜花,筹款救国。生前,常吟唱卖花谣,“卖鲜花,买鲜花,买朵鲜花救国家”。这批抗战遗物的内容,主要有王麻骨埠华侨救灾会发行彩票、汇款报表等。
其一,1940年8月,罗炳勋家信的信笺印有《抗敌歌》:
我的敌人凶似狼,强占我地方,抢掠屠杀后,再烧毁我村庄。可怜同胞们,千万命遭殃。不打倒野心狼,印度是榜样。兵和民,不要分,齐心打敌人。穿枪林,冒弹雨,不怕水火深。联友军,杀敌人,仇和友认真。弟兄们,向前进,冲破敌中心。不后退,不投降。敌军火,虽猛烈,前军仆,后军上。攻上前,交手仗,我们心坚强。镇山河,守四方,白刃闪血光。拼一命,死战场,雪国耻,复边疆,万古英名扬。夺回我失地方,为民族自强......杀!攻!上!
据查,此首罕见的抗战歌曲系剧作家安娥、作曲家任光于1933年创作,为次年电影《空谷兰》插曲,歌星胡蝶原唱。
其二,1940年9月,王麻骨埠华侨救灾会《汇款报表》。1937年9月至1940年9月,该会先后发动该埠百多名成年华侨以月捐、七七纪念、春节、寒衣等形式筹款37000多元,先后16次通过香港、星洲(新加坡)的中国银行将款项汇到南京、武汉、重庆的国民政府财政部。又,1939年7月派送机工(技术工人)回国,捐银80元等。次年5月,黄聚兰家信也证明华侨救国义举。“日寇侵略我国之后......每日行理闻说国内灾情惨重,人人抱着救国救乡之义举,出钱出力。献金运动,时时都有,男女均有月捐。即贫苦工界,亦有月捐。华侨出钱救国,比国内更热心。你父乃为华侨救灾会秘书,兼培英学校书记,是尽义务的外埠人,所有办理公益事务职员,均当义务,不受薪金的”。
其三,1941年春节,王麻骨埠华侨救灾会发行“救灾彩票宣传单”。是年年初三日,该会将召开筹赈大会,号召华侨捐款,支持祖国抗战。彩票每张2角,头、二、三等奖各1名,奖金分别60、40、20元,四等奖16名,各奖5元;该埠各商店发售彩票。
其四,1941年8月,黄聚兰听说家乡饥荒饿死人后,“夜不安眠,食不知味......奈何南洋各埠际,兹非常时期,金钱统制,华侨汇款回国养家,每人抵限坡币每月二十五元。准汇出口,须要证明。付回家中养母妻儿女,及学费,方能准汇。否则,不正当用途,如营业投资、置田建造等项,均不准汇”。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亚欧大陆。中国正值最困难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大半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日军早已打到离阳山县南边几十公里的清远县,大批珠江三角洲难民涌入阳山避难。人多粮少,以致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南洋各国面临战争危机,加紧控制货币汇兑,积极备战。
1942年1月,日军攻占北婆罗洲等南洋各地。之后,罗炳勋加入当地抗日组织,打击日军。后来,因叛徒出卖,罗炳勋被日军杀害。
罗家佚事
罗世伦发家致富之后,富而思进,期望子孙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在宗祠之侧,修建“至和家塾”,培植子孙。晚清时期,几十人的罗家就有贡生3人、监生2人、翰林院待诏1人。至今,宗祠门前仍竖立两对炫耀秀才功名的桅杆夹。民国,远在南洋的罗炳勋仍不忘族中人才教育。他指出“我国积弱,皆为文化落后之故”。“现在,南洋文化教育,蒸蒸日上。王麻骨埠男女侨胞人口,总计三百余口左右,在培英学校读书男女学生达一百四十余人”。“可惜我们自己族中未有开办小学,至族中青年子弟失学之痛如牛马同群,可谓伤心也。企望族中各父老猛醒起来,提倡教育,以免书香绝后,对不起先祖”。解放后,罗家有中专大学生30多人,教师10多人,干部30多人。
81岁的罗盛培说,父亲罗振红青年时与同乡黄大均、陈庆德等四人一起在广州读书。1927年12月,罗、黄、陈等四名同乡参加张太雷、叶挺等领导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大均被捕,罗振红脱险潜回家乡。黄大均从狱中写信给罗振红,要他将信转送其家。黄大均牺牲后,风声渐息,罗振红多次广州等地寻找中共组织,始终无法联系。最后,病逝家中。
68岁的罗景贤说,祖父罗振声于1926~1930年任阳山县党部财务委员。1928年秋,地方恶霸梁秀清带队到松山脚,企图勒索抢劫。鉴于罗姓围屋墙高门厚,梁匪冲撞火烧,始终攻不进屋。后来,罗振烈在炮楼上朝天放了三枪火铳,把梁匪吓得落荒而逃。是年12月,梁秀清率匪制造骇人听闻的“阳山留省八学生被害惨案”后,遭到国民政府通缉。次年六月,梁秀清率匪攻入阳山县城,火烧县政府。危急之际,罗振声披上浸湿的棉被,冲出重围,游水过河,连夜步行到黎埠乡搬来救兵,打退梁匪。因此,梁对罗怀恨在心。1930年2月,罗振声到大崀乡收税被梁匪抓获,押到七拱乡,囚于铁笼,焙烧而死。后来,县政府警卫队派出大队人马进剿梁匪的白莲乡巢穴,松山脚罗姓召集20多人枪,随队征剿。不久,梁匪病死。
已故南海籍梁氏生前说,其丈夫、阳山县政府教育科长罗振敏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辗转宝安、广州、南海、清远一带,带兵抵抗日军,著有功勋,官至连长。
90岁去世的黄朗生说过,老师、前清秀才罗奎楼系岭南名儒简朝亮弟子。解放战争期间,罗奎楼和阳山县城周寿廉“打老同”(结拜兄弟)。后来,中共地下党周寿廉遭到国民党追杀,隐蔽在罗家长达半年。当国民党派兵到松山脚搜查时,罗将周护送到安全地方。周在罗家时,劝说罗不要固守祖业,要把家产送出去,否则,共产党执政后要把家产分给穷人。于是,罗奎楼到龙脊等村赌博,三天三夜把家产输个精光。妻儿老小知道后,放声大哭。罗奎楼召集家人,杀猪大吃一顿。然后,每人发三两银子、十个银元。告诉大家以后要自己耕种,自食其力,不要再靠祖宗遗产、剥削他人过生活。解放后的土改运动中,罗奎楼后代没人划为地主。改革开放后,其子孙感慨地说,幸好太公赌光了田地家产,大家才躲过“斗地主”之灾。否则,我们有几十年抬不起头来。
为了生存,为了理想,松山脚客家罗姓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化而不停迁徙。是的,奔走四方、勇于开拓的客家人,耻于留恋故乡的安逸,以外出打拼谋生为荣。在客家人的心中,“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